P1100005

濕嗒嗒的台北,又下雨啦!這種天氣最適合去看展了

今天決定去古絲綢之路挖寶~

門票250大洋,如果搭配兩個人看展優惠價400大洋~挺划算滴

P1090998

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大而盛者,敦煌也

就名字來看就知道這裡的藝術是世界文化瑰寶

尤其是敦煌壁畫為大家所熟知的啦~

看敦煌展除了看藝術也是看歷史

因為現存的石窟歷經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

累積了千年的焠鍊

首先就來瞧瞧大師們作畫的原料吧

採用各種顏色的礦石,搗碎成粉過篩確保顏料細緻度均勻

P1100007

 也有用珍珠磨粉當色料,用料很高貴

P1100025

再與桃樹膠混合,讓顏料可以附著在石壁上

P1100021  

就像印刷一樣,也有pantone~

P1100020 

作畫前會先用炭筆構圖

P1100027

上色後,在描繪一次邊線,讓形象更清晰

P1100030 

成品

P1100031  

 石畫版

P1100032

壁畫大多是描述經變與飛天

唐代長安的舞樂深受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影響

長安的胡舞主要來源於中亞康居國

音樂主要來源於龜茲國

圖中這位盛唐藝人為了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藝,以反彈的姿態亦彈亦奏

表現了音樂與舞蹈都達到了極高境界時的隨意流露

P1100001

P1100135 

飛天又名香音之神,梵文名乾達婆。有男有女、無翅無羽。

常於空中散花、奏樂,娛樂於佛、菩薩。是美好快樂的象徵。

在絲路藝術中繪有六千多身飛天,是石窟藝術的標誌形象。該飛天散花於菩提樹上,皮膚白皙、身形豐潤。

P1100049

P1100134

P1100053

 阿彌陀

P1100143 

P1100139         

 普賢菩薩與坐騎白象

P1100096         

 文殊菩薩與坐騎獅子

P1100094

左右兩旁為崑崙奴

P1100097 

释迦佛旁的兩像

P1100093    

維摩詰經變  文殊菩薩

維摩詰經變乃根據《維摩詰所說經》繪製

維摩詰是在家修行的大居士,素以博學睿智、辯才無礙著稱,在示病中與前來問候祂的文殊菩薩

展開辯論以闡述大乘佛教義理的故事。本幅作品是唐代規模最大的一鋪維摩詰經變。

 維摩詰經變左半部

P1100087     

維摩詰經變 聖弟子

維摩詰經變乃根據《維摩詰所說經》繪製,維摩詰是在家修行的大居士

素以博學睿智、辯才無礙著稱,在示病中與前來問候祂的文殊菩薩

展開辯論以闡述大乘佛教義理的故事。本幅作品是唐代規模最大的一鋪維摩詰經變。

P1100089

維摩詰經變 國王與群臣

帝王頭戴冕旒、著深色的青衣朱裳、雙臂開展,體現出尊貴昂然的氣勢

身後群臣多著淺色白襦、動作拘謹收斂。第220窟建於唐貞觀十六年(642)

與初唐畫家閻立本生活的時代幾乎相同

而此圖帝王與群臣像與閻立本的名作「歷代帝王圖」中的帝王也十分相似

說明當時敦煌與中原交流之密切

P1100090

維摩詰是在家修行的大居士,素以博學睿智、辯才無礙著稱

 維摩詰經變右半部 維摩詰大居士

P1100091

阿彌陀受信徒景仰

P1100084   

P1100085

P1100086

動畫展現封存的石窟到揭開在世人面前

P1100056  

P1100059

石壁揭開完整圖為阿彌陀淨土經變

P1100060

阿彌陀淨土經變 石像版 

P1100080 

千手千眼觀音是元代佛教壁畫最傑出的代表作

千手象徵法力無邊;千眼象徵洞察一切

菩薩四周有飛天,供養人、天王等,觀音菩薩原為佛弟子

是阿彌佗佛的脅侍,婆羅門種姓王子

早期畫像均為男身,從唐代起由於女信徒漸多,就開始流傳女身觀音畫像

元代仍繪製有少數男身觀音,到了明代觀音菩薩就定型成為中年貴婦人形象,並延續至今

觀音菩薩的中國道場在浙江普陀山。在絲綢之路沿線的各石窟中,觀音菩薩的形象多以男身形象出現

 先手千眼觀音

P1100035

P1100036  

三經像

P1100055    

動畫舞蹈女

P1100047

P1100051 

據佛經記載,喬達摩悉達多太子悟道時,是結跏趺坐於迦葉的鹿野苑菩提樹下,證得佛法並接收弟子

從此開始宣講佛法。早期的說法圖一般為一佛二菩薩的簡單佈局,從初唐開始就有了豐富而精采的內容

除了一佛二菩薩,同時又有了更多隨從菩薩與弟子

 佛說法圖

P1100040  

畫尺幅十餘平方米,共繪159個人物,畫面描繪的是阿彌陀佛道場西方極樂世界的景象

經文中講述西方極樂世界是彼佛國黃金鋪地,沒有王宮,沒有奴婢,沒有欺屈,不用納酒納糧納布

只需朝獻香花暮誦梵贊,晝夜隨時有妙樂空中環繞,天宮樂器不鼓自鳴……

畫面中部繪有阿彌陀佛與其二位弟子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

法會核心部位顯現於七寶池之上。八功德水里生蓮,化生童子從中化現

畫面上部是眾佛、菩薩騰雲赴法會的動態景象。畫面下部地面是明黃色,在明、清兩朝這是民間禁用色

左右地毯上分別有兩支樂隊,中間為起舞的二胡旋女。此畫創作於初唐的貞觀十六年,此時正是社會的上升時期

表現在畫面上的無聲藝術語言便是:場面十分宏大,色彩十分豔麗,人物眾多,膚色粉嫩並穿著華麗

人物的身材與面頰均以豐潤為美。從這一幅壁畫我們可以看到唐代文化藝術及物質生活的空前高度

 阿彌陀淨土經變

P1100015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的弟子

 P1100041 

 阿彌陀佛與其二位弟子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

P1100019    

 赴法會 畫面上部是眾佛、菩薩騰雲赴法會的動態景象 

P1100017 

樂隊與胡旋女,左右地毯上分別有兩支樂隊,中間為起舞的二胡旋女

P1100016 

P1100083

活在淨土與穢土的差別

P1100009 

 後宮剃度出家

P1100010 

 穢土上的人

P1100008    

西方極樂

P1100004   

在中國歷史上有三次滅佛運動,分別在北朝、晚唐、五代,都是因為當時僧侶集團過於龐大

以致成為了社會的經濟重負,統治階層有了「能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的口號

而唐代為了杜絕這種情況,在初唐時期就建立了嚴格的度牒制度

即按全國人口比例只有很少一部份人才能經過考試獲取大理寺官方度牒,成為官方認可的出家人

本圖是一位女信徒考取了官方的出家度牒,成為了比丘尼,穿上僧衣、袈裟即將遠赴他鄉傳教遊學

原圖左方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女居士

她對這位比丘尼長期供養,也屬師徒關係。值此出家人遠行之際

女居士送給她了團扇、水壺、背包、汗巾、禪杖等,以資其遊學

此圖反映了古代中國佛教信徒們對僧侶集團的供養與被供養關係

兩樹畫的唯妙唯肖,畫面典雅而意味深長

 比丘尼

P1100039

 在家修行女居士

P1100038

看展最大工程,就是回家查更多資料來比對今天看的圖畫@@


arrow
arrow

    思微雅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