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園鹽場位於西園村
是金門早期重要文化
雖然歷經多次變遷
生產的方式也由煮鹽轉變成曬鹽
現在改為主題教育功能的展館
讓遊客除了參觀還可以增廣見聞
▲早期鹽場
▼現今鹽場
好懷念以前校外參觀的鹽場
不同程度的鹽花
不過早期鹽的製作還真繁瑣
這些都是曬鹽的工具
製作過程耀先將海水引進儲水池,讓海水在池裡曝曬沉澱
再用給水溝就像鹽田的大動脈一樣,把儲水池的水引進鹽田
經過不同大小的蒸發池作也有不同的功用
給水溝的水放進入大蒸發池ㄝ將水在池底作大面積的曝曬
大蒸發池的水放進入小蒸發池,原本3 度的海水經過幾天的曝曬
鹹度也逐漸升高,曬到20 度時,就成了滷水嚕!
工人會事先將滷水放進鹵缸裡,縮小面積,減少雨水滲入
天晴後再引水回到小蒸發池或結晶池繼續曝曬
以前社會工作真辛苦~
不過這麼反覆的工作著
何時才會變成鹽呢?
▼傳統的包裝袋
一般來說滷水的鹹度以二十四度最理想
達到二十七度就會結晶啦
這樣結成的鹽,味道最好
如果鹽滷超過三十度,所曬出的鹽就會帶點苦澀
果然曬鹽也是一門學問
▼鹽運竹籤
竹籤用竹片削成
上面印著代理商的商號印
下面烙印船號,中間用毛筆寫著“O字OO號的編碼“
光"字"又分天地元黃宇宙洪荒等八種
每個字代表十個號碼
當年是用這種方式來計算挑鹽工的工時
也用來計算鹽艙裝載多少鹽
當時已經有很科學的管理方式囉~~
▼鹽運文物
展示館外面就是鹽田
沿著貝殼路散步
別有一番風味
溼軟的泥土上還有海鳥的印記
我家大師很開心的撿走紀念品“藍鳥羽毛”
*西園鹽場文化館相關資訊
電話:082-355763;每週一休館
地址:金門縣金沙鎮西園里西園1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